找到相关内容13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智顗的“一念”范畴

    可以有无思度故,故名心为妙。妙心可轨,称之为法。心法非因非果,能如理观,即办因果,”[3]湛然《法华玄义释签》卷二解释:“心性观之,但有名字。言有则一念都无,况有十界质像也?言无则复起三千虑想,况一界念虑耶?不可以此有无思故。则一念心,中道冷然,故知心是妙也。妙即三千,三千即法,法故三轨,故云可轨。此之心法非因非果,此举因果所依之体,能如理观。”[4]这表明,心本身没有色质,不是感觉的对象,但它又...

    魏德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4341985.html
  • 徐恒志居士:学佛随笔

    参禅、念佛、礼拜、忏悔乃至一切佛法,盖无一而非戒,以摄心即是戒故。又有从事上戒者,有从理上戒者,实则事即理上之事,理即事上之理;初下手时即不二矣。故事修无异于理观理观可融入事修。虽然,吾人心地未明,...

    徐恒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4742862.html
  • 智者大师的“即恶观心”

    作为“事观”,有“理观”的基础,更有以圆满见解为背景的解脱论。即恶观心不过是调心的方便法门,即善观心、即无记观心也是同样重要的,提出这种历善、恶、无记观心的出发点在于,行者应当恒常观心,恒常修习随自意...三昧则尽量使修法简单化,易于把握,它的精神浓缩在“觉照”中,所谓“空观”乃“观慧之本,不可缺也”,而这不可缺的即是“理观”,——四三昧相通之处亦在于此。有了这个基础,选择哪种方法其实也只是事相上的区别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5661064.html
  • 知礼《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》研究(四)

    22]而唐?湛然《止观义例》又就义类,另开三种:(一)从行、(二)附法、(三)托事;[23]且于《止观辅行》又论事观、理观各有不同轨则。[24]今十六种观当摄属何门,如何修持?实为古来注疏家之一大课题...《观经融心解》所判,完全一致。   其次,再就事观与理观的问题,加以抉择。知礼认为《观经》十六观,判属《义例》“从行”,虽然《义例》三观,皆属圆教理观,但不妨历西方极乐世界之依、正二报庄严事而修一心三...

    吴聪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5842743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与发展

    .....若有  菩萨观诸烦恼即是佛法是则名为净诸业障23。  基于此烦恼体性,等同虚空之理,才能对诸法实相理观通彻,而达忏罪清净。亦如《普贤观经》所说: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,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...理观之是否透彻。综合上述可知,从原始到大乘经的忏悔对象,为从释迦佛到十方三世一切佛、菩萨。忏悔的方法,也由单纯的“对首忏”,到藉梦相取决之“取相忏”,乃至穷究诸法实相的“无生忏”等三种忏法。  2、修持...

    释大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2844451.html
  • 般方三昧经的阿弥陀佛观

    状态而言,实无佛的来相,亦无众生的去相,一切都是一心所现的境界相而已。于此之际,泥除一切来去等相对的知见,可谓臻于佛我一如的无心之境。 综上所述两点,十方佛的概念,依般若空理的念佛见佛,偏于理观的佛,以般若无相的理观为佛的特质,依唯心说的念佛见佛,偏于事观的佛,所追求的是佛我合一的境界,但就其根本而言,理观的佛或事观的佛,犹如表里之分,本非二法。 四、般舟三昧经之阿弥陀佛的性质 ...

    陈敏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1745887.html
  • 孤山智圆的理具唯心思想及其对知礼之反批

    所以诸法无体,唯一心性,唯见理具,若至泯绝对待,心性亦忘。至此,心性不可得,况有诸法乎?   5.此显示智圆所谓的刹那妄心的理观,不同于偏指清净真如之他宗,亦不同于自宗(如知礼)将心视为妄。   ...寂灭现前,故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也⒅(卐续藏101·76上。)。   此中值得注意的,是「观理直入」,所谓观理直入,所指即是理观,亦即就常住真心入手。此常住真心即吾人刹那之心,亦即吾人之心性。所以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335181707.html
  • 禅学浅说

    事定制之一处无不竟,或理定唯当直下观心性,或事观明诸法相生筹算,或理观顿了无一无那畔。”定慧若有偏修,则不能相辅相成,妨碍菩提之道的增进,若定慧等学,则“即向凡途登觉岸,便于业海泛慈舟”,在菩提道上...理定门也。明达法相,事观也,善了无生,理观也。诸经论中,或单说事定,或但明理定。二观亦然,或敌体事理,止观相对。或以事观,对于理定,如《起信论》云:‘止一切相,乃至心不可得为止,而观因缘生灭为观。’或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4294077.html
  • 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

    而寂而照,言思路绝,无可名状,故唯一心’)。此纯理观,不专事相,观力成就,名理一心。属慧门摄,兼得定故。(已能照破妄见,清净慧现前,所以属慧门摄;又能兼定,以能照妄本空,妄自然而伏的原故)”   事...

    释振冠

    |念佛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2/14013934836.html
  • 八正道

    如法得财,如法使用,所有的正常合理的经济生活。这三者属於戒学。佛法以智慧为本的修行,决不但是理观。理解佛法而不能见於实际生活,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。  六、正精进,即断恶修善,正精进遍通一切,为助成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2738963.html